中国排球协会 >  科研与训练-排球 >  排球教练员的“关系学”

排球教练员的“关系学”

2017-10-24 中国排协

  教练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选材、训练、比赛和管理。选材是组建队伍、培育人才的先决条件,选材优良,成功一半。训练是提高技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培养有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运动队日常的中心工作。比赛是检验训练水平、反映运动成绩、彰显人才成就的平台,也是促进与提高训练工作的有效举措。管理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建设一支优秀队伍的“压舱石”与“定神针”。

  教练员要圆满完成上述工作任务,使自己所带的队伍上水平、出成绩、育人才,必须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做好大量深入、细致、艰苦的工作。根据我涉足专业排球66多年经历的一得之见,以及观察、学习他人的有益经验,深感教练员在各种繁杂纷纭的工作中,似应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认知与处理好下述诸多关系:

  一、 传技与育人的关系

  教练员肩负的责任是传技育人。传技是传授知识技能,育人是培养道德品质,两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练员的工作对象是正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技能的运动员,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年轻人。教练员在传授技能过程中,纯粹传授业务技术是不存在的,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教育人、塑造人。排球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但要传授人与球、人与物(场地、器材等)的关系,必然还要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队友、对手、裁判员、观众、媒体等)的关系。而且,教练员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作风,知识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对运动员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因此,传技与育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

  对教练员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教练员首先要传授道德观念,做好思想工作,教育运动员做好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比赛、学习和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教练员要明察秋毫,善解人意,及时发现问题,细心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把做人的思想工作融合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去。正如前中国女排 “三连冠”教练袁伟民同志在《我的执教之道》一书中指出的:“最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是渗透在业务中的思想工作。主教练必须学会在训练中发现思想问题,在训练中解决问题,做到抓思想工作与抓训练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按既定要求顺利进行。从而既练了思想,又练了技术、战术。”

  其次,教练员要传授排球专业的各种体能、技能、智能和理论知识,使运动员不断提高训练水平与技术水平,以适应任务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教练员要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帮助运动员解除困惑,探索未知,精雕细刻,攀登技术高峰。总之,教练员只有把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才能造就出品德优良、技术高强的运动员。

  对运动员而言,做事先做人,学技先树人。尤其是尖子队员和球星,属于社会公众人物,经常要驰骋赛场,经历风浪,直面观众,接触球迷,涉足媒体,交流国际。他(她)们的精湛技艺、健美颜值、良好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将会对社会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作用。

  然而,水平有高低,关键看人品。在观念多元、物欲横流、诱惑万千的语境下,运动员尤其是公众人物,更应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永远保持与发挥正能量的本色。。

  不言而喻,由于天赋、体态、机能、机遇或努力程度等因素,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可能每个运动员都成为尖子或球星。但教练员的使命是,在运动员的积极配合下,使每个人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品德、有知识、有作为、爱祖国、爱人民的有用人才。

  二、 言传与身教的关系

  教练员在传技育人的过程中,通常是以言传和身教两种形式去实现的。言传(或称言教),就是讲课说教,以语言、道理和道义去教育人、说服人;身教,就是亲手示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带动人,用自己的举止感染人,用自己的表现启迪人。

  教练员是运动员未来事业的引路人,是打造其技术形象和品德风貌的工程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言教不可缺少,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因此,教练员在传授技能过程中,要做好动作示范,正确讲解要领,准确分析技术,抓住技术关键,以便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并通过反复系统的训练,逐步建立巩固的条件反射,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

  “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教练员在言传身教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语言说教,提出各种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以“身教”的魅力,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表现,都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时时、事事、处处做运动员的表率,要求运动员做到的,自身要做得更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是无声的命令,权威的发言,有效的鞭策,最大的智慧,最强的软实力。教练员权威的确立,不是靠自封,而是靠行动;不是靠吆喝发威,而是靠人心向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运动员总是唯教练员马首是瞻,对其十分尊崇与敬畏,往往也是运动员仿效的偶像。教练员与运动员长期朝夕相处,一起训练、比赛、学习和生活,少则好多年,多则十几年,远胜过兄弟姊妹和学校的师生关系。德国人坚信一个理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不难理解,教练员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包括技能知识、文明礼貌、品德作风甚至于生活习惯等,对运动员的成长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与辐射作用。

  “师高弟子强”,“强将手下无弱兵”;或“兵熊一个,将熊一窩”,“一帅无能,累死千军”等格言,都从正反两面诠释为师为帅的重要作用。为此,教练员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所在,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为运动员树立良好形象,并带领大家共同完成好各种任务。

  三、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实现传技育人目标的主要方式,是提高运动员道德素质、训练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初出茅庐或一般水平的运动员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做,我示范你模仿,我要求你做到,甚至是手把手地教;教练员的主导作用特别强势,运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相对弱化。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和较好的教学经验,所谓“队员一碗水,教练一桶水。”同时要求运动员必须认真求教,勤学苦练,听从教练员指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然而,对训练有素或较高水平的运动员而言,由于其技术能力与实践经验日益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教练员,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完全适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交流与互动,切磋与探讨。教练员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但其运作方式不同,运动员的主体功能更加强化,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与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方式主要是,启发性的指点,针对性的提示,诱导性的提问,指导性的思考等。

  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运动员接触各种信息资讯的渠道宽广,他(她)们的视野与知识,同过去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运动员,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教练员。因此,新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教练员要紧跟新时代,拓宽新思路,增添新鲜内容,运用新颖方法,不断改革创新;而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取的。

  教练员在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发现与挖掘运动员出现的特点与长处,哪怕是偶然出现的端倪,就应敏锐察觉,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或请其为大家作示范演示,或进行总结升华,在全队推广运用。这既可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全队水平的提升。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运动员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精益求精,探索技术奥秘,更上一层楼。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要教学相长,优势互补,师徒共赢,以造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的生动活泼局面,共同为实现全队目标做出贡献。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时代进步的象征。徒弟胜过师傅,自古早就有之。千百年前的韩愈老先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一方面,教练员要有知人之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人有所长,要用显微镜去觉察运动员的聪明才智,并热心帮助、鼓励和乐见徒弟超越师傅。

  另一方面,教练员更要有自知之明。希腊人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任何教练员都是人,不是神,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努力学习,奋勇进取,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的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融入彭湃浪潮。

  四、 严与爱的关系

  从严治队,爱兵如子(女),是教练员带好队伍的天职。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治队与爱兵、严格与关爱的关系,对于融洽师徒关系、凝聚全队力量、建设运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的都是人们要经过严格教养和刻苦磨练,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教练员要带好一支队伍,就必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松松垮垮的人不可能练出本领,一盘散沙的队不会形成战斗力。当然,缺乏爱心的带兵人,也难以凝聚人心,取信于人。

  严要以人为本。“严出于爱,爱寓于严”,是严与爱的真谛。因爱而严,严为了爱,是从严治队的出发点与归宿。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关爱运动员命运,期待运动员成才,是每个教练员毕生的心愿。望“徒”成龙成凤,就必须在各方面对其提出严格要求;而要求运动员严格,鞭策运动员进步,磨练运动员意志,给运动员出难题,更必须对其出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爱。

  严要与爱统一。教练员要严字当头,爱在其中;严在脸上,爱在心上;严在行为上,爱在情感上,把严与爱统一起来。教练员与运动员同呼吸、共命运,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没有理由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弟兵。“一将功成万骨枯”,训练中摸爬滚打,比赛中奋不顾身,赛场上冲锋陷阵,首当其冲的是运动员;而训练中呕心沥血,比赛中运筹帷幄,担当责任的是教练员。拿破仑在征服欧洲、不可一世地站在阿尔卑斯山顶时,曾慨叹说:如果我的背后没有几十万士兵,我早就成为敌人的俘虏了。这些名句轶事,很值得玩味。运动员需要教练员的教诲与指导,教练员离不开运动员的维护与支持,双方是风雨同舟、痛痒相关的统一体。

  严要在要害上。从严治队,要严在日常的技术要求、动作规范、训练作风、比赛风格、意志锻炼、文明礼貌、品德修养,遵纪守法等方面,这才是抓住牛鼻子,做到点子上。无论是业务技术还是道德作风等方面,都要做深入、细致、耐心的工作,久久为功,方能见效。而不是板着面孔,动辄训斥,吹胡子瞪眼,甚至不尊重人的讽刺挖苦,从而引起双方情绪对立。

  严要合理可行。在训练要求上,从严要合乎比赛规律,顺应实战需要;在训练难度上,从严要经过最大努力,切实可以做到;在作风纪律上,从严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示人。而不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随心所欲,提一些不合实际的要求,使运动员感到无可奈何或无所适从。

  严要有规范化。“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根据各队具体情况,通过民主讨论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使全队人员的训练、比赛、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法制意识,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维护法规的权威,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权益。带兵人更应以上率下,做好榜样,才能服众。

  严要一视同仁。从严治队,没有身份差别,不能特殊例外;无论年龄老少、资历深浅、技术高低、名气大小,大家同等要求,无一例外。这既是体现公平正义,也是衡量管理者魄力与水平的标志,更会对形成良好队风产生重要影响。从严治队,不能厚此薄彼,欺弱怕强,只适用于新队员或技术差的运动员。尖子队员或球星,值得人们尊敬与爱护,但管理者对其应有更高的要求与期待,绝不可哄、捧、宠、纵。有警言说:“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会变坏。”捧杀与棒杀,都会误人子弟,杀戮人才;而且,前者的杀伤力比后者更甚,因为它是在令人陶醉的甜蜜中进行。这是值得警惕与防范的。

  五、全面与特长的关系

  全面,指的是技术全面,攻防均衡;特长,指的是身怀绝技,拥有专长。全面是技术扎实的基础,是运动员必备的本领;特长是锦上添花,是技术达到较高造诣的标志。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人有特长,队有特点,掌握绝招,拥有特技,应是排球运动员的培养目标和技术形象。然而,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样样松的“万金油”式的全面,虽有时可用,但难有成效、少见奇功;而程咬金“三板斧”式的专长,虽时而有用,但缺少底气、没有后劲。只有技术全面兼具特长的人,才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攻有章法,守不乱阵,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技术全面,是排球运动的特点,是当代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几代排球人的经验总结。无论竞赛规则如何修改,运动员身材怎样增高,技术全面是培养训练运动员(自由人除外)的永恒主题。因为:

  从比赛规律看,每球得分制规定各项技术都可以得分和失分,高矮队员,概莫能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技术不全面的人,必然得分难、失分易,或成为对手攻击的“靶子”。

  从攻防关系看,排球的一切进攻(除发球和扣探头球外),都从防守(接球)开始,只有防守成功,才能实现进攻;尤其在比分落后的情势下,倘无防守反击得势,绝无逆转可能,下文必败无疑。重攻轻守不可取。

  从拦防效果看,随着身材高大化和进攻能力的提高,拦网的成功率约只有30%左右,这就是说对方扣来的球有70%左右要靠防守来抵挡,防守低下的队必然失分易、得分难,少有反攻机会。以拦代防行不通。

  从生理学理论看,对高大队员进行全面技术训练,可以在其大脑皮层中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形成广泛的条件反射,有利于在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中技巧转换,相互促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培养其灵活敏捷、快速反应、适应性强、应变力好等能力。

  从“木捅原理”看,“一个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木桶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队的主力阵容由六个个体组成,个人技术不全面,集体配合不可能完善,整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容易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从训练学观点看,高大队员如果不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掌握全面技术能力,过多地练习扣球和拦网,而忽视传、垫、防等下三路技术的提高,还容易引起运动创伤,缩短运动寿命,这种历史教训并不鲜见。排球运动训练规律和运动员成才规律不可违背,也不能凭空想象。否则,欲速则不达,抄近而实远。

  当下,我国有不少男女运动员条件很好,潜力巨大,使本国人兴奋,令亚洲人垂涎,让欧美人瞠目。可惜有些人基础不牢,底蕴不深,功底不足,技术提高受到制约,临场发挥不尽人意,令人扼腕不已!这或许与理念上急功近利,行为上拔苗助长,方法上以赛代练,技术上缺胳膊少腿,以及过早、过多进行专位训练不无关联,值得引起关注。

  六、技能与智能的关系

  排球运动员对任何一项技术的正确掌握与合理运用,都离不开脚步、手法、躯干、视野和意识(思维)等多维一体的协调配合与良好发挥。运动员在掌握与运用各项技术的过程中,脚步,是击球行动的前提;手法,是完成技术的关键;躯干,是协调全身的枢纽;视野,是临场判断的依据;意识,是运用技术的灵魂。只有这几方面的行动配合密切,协调一致,才称得是比较完美的技术,也才有可能进行合理地运用。

  然而,在实际的训练与运用中,视野和意识这两个贯穿于技术行动全过程的要素,往往被教练员所忽略甚至于摈弃;致使有些运动员只会动手、动脚,不知用眼、用脑,这不能不影响其对技术的正确掌握与合理运用,不能不妨碍其迅速成长的过程,值得教练员和运动员高度重视。

  训练运动员不但要练体能,练技能,练手脚,还要练思维,练用脑,练智慧;不但要传授技艺,而且要教会做人。而智慧与品德等软实力,对运动员的培育与成长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因此,在训练中不但要教会运动员用手脚打球,还要眼睛观察彼我双方的人员动态,更要用大脑去思考打球的门道,取胜的谋略,做到手、脑并用,练、想结合,开发脑洞,刻苦钻研。

  爱因斯坦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练员除了要教会运动员排球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加强道德品位修养。运动员自身也要抓紧时间,只争朝夕,积极进取,好学不倦,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一种“打球机器”。

  运动员的成才,同教练员识才、育才和用才的能力与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教练员自身更需努力深造,继续进修,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断优化自己的执教能力与水平。

  当然,机遇有时也是运动员成才的一个因素。但你首先必须是“千里马”,伯乐才会有机会慧眼识才,着手育才,放手用才。

  七、训练与比赛的关系

  训练和比赛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两大主要任务。运动队伍的日常工作是以训练为中心,但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水平、培育人才、赛好成绩。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运动队伍一年中的工作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本年度参加重大比赛所取得名次作为考评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以认为,训练是一种实施手段,比赛才是终极目的。每个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必须倾注全部精力和智慧,认真对待每一次重大比赛,力争以最佳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水平与价值。由于名次的高低,将会关系到教练员职称、运动员等级称号和工资、奖金待遇的评定,甚至会影响到住房分配及未来工作定位等;同时对全队取得社会企业赞助经费和俱乐部资金的多寡有关。总之,运动队伍的比赛成绩,同每个教练员、运动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而,打好每场比赛,完成比赛任务,取得优异成绩,应是运动队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是展现一个队平时训练水平与质量的平台。通过比赛可以检验训练成效,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自身差距,为制定下一阶段训练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促进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训练,是教练员的一个影子,是考核一个教练员执教能力与智慧的标尺。在通常情况下,比赛成绩是反映一个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当然,由于种种不可预测的主客观因素或偶然机遇,有时水平与名次并不完全划等号。一些与决赛失之交臂的队伍,也有可圈可点的训练经验。但作为教练员应从比赛中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博采众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

  然而,要想提高水平,造就人才,打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体现自身价值,获取荣誉待遇,就必须通过科学、刻苦的系统训练来实现。前国家体委提出的“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的训练方针,符合生理学的“条件反射建立”和“超量恢复”等科学原理,适应运动员的成才规律,是包括我国排球在内的国内外很多运动项目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应当传承与发扬。

  国际排联《教练员文摘》写道:“高水平运动员每天必须 练习4—6小时;世界一些名列前茅的队一天的训练量高达8小时,每周40多小时。”(引自FIVB《COACHES DIGEST》)据媒体报道,中国男排阿根廷籍教练劳尔。洛萨诺先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曾指出:中国运动员条件很好,但训练不足。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天下道理相通。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些民谚俗语,都是阐明训练与比赛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值得耐人寻味。道理并不高深,实行却非易事。但可以断言,任何人不付出艰苦劳动,而企求获得优异成绩,只能是缘木求鱼,事与愿违。

  八、主力与替补的关系

  注重后备培养,搞好新老交替,是一支队伍保持水平稳定,成绩常在,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保证。

  一个队实力的强弱,不但要看其当前水平,而且要视其后备潜力。一支球队的人员组成,一般都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年龄结构,不同水平的技术能力,清一色年龄和水平的组合是少有的。这个客观现实,要求教练员对运动队的以老带新,继往开来,新陈代谢,新老交替,必须作好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

  就一个队而言,在阵容结构上,既要有一个实力雄厚的主力阵容,又要保持一支人数相当、分工对应,水平相近的替补力量,或几个有专长的技术能手,以便在训练中树立强大对立面,在比赛中手上有精锐,心里不惊慌。强队更要拥有几名令对手望而生畏的技术尖子,以及能使全队抱团取暖的骨干力量。

  教练员在日常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品“技”兼优的队员成为尖子和骨干。这些尖子和骨干,一般都是主力队员,是在训练中迎难而上、激励斗志的鼓动者;在比赛顺境中冲锋陷阵、呼风唤雨的急先锋,逆境中坚守阵地、中流砥柱的“敢死队”;在生活中维护正常秩序的大管家,帮助队员排忧解难的 “大哥大”;是树立良好队风、彰显禀然正气的好榜样。这些群众领袖,是队里的“关键少数”,有时可以起到领队和教练不可替代的作用。袁伟民同志指出;“尖子是磨出来的。……要靠教练员悉心培养,从技术到思想倍加严格要求。”(引自同上书)诚然,尖子和骨干不是“敕封”,也不能“任命”,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认真培育,着力磨练,锲而不舍,积以时日,才能实现。

  替补队员是队里不容忽视的“另一半”,平时是主力队员训练的对立面和“假想敌”,赛时有可能是出奇制胜的“突击队”。但毋庸讳言,在赛事增多和求胜心切的情势下,多数替补员少有上场锻炼的机会。倘不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抓紧训练,只是赛前跑龙套,赛中轻活动,赛后就休息,技术与体能必降无疑,全队总体实力的提高也将受到影响。

  因此,教练员在平时,要重视替补员的培养与训练,不要左支右绌,顾此失彼,只抓主力,忽视替补。在赛期,要腾出时间,抓紧安排替补员的训练。在比赛人员使用上,既要充分发挥主力队员的积极作用,又要大胆培养新生力量,敢于让替补员去经风雨,见世面,显身手;或以有条件的新队员打头阵,用有经验的老队员做后盾。以此扩大全队可战斗人员,延长“板凳深度”,增强整体实力。毋庸赘言,拥有雄厚替补力量的队伍,可以组成两套阵容,形成不同特点,根据不同对手,组织不同力量,运用不同战法,在比赛中取得的更大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新陈代谢,新老交替,是运动队的必然规律。教练员在用人问题上,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主力与替补的使用,新、老队员的交替,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尽早合理谋划。不要等主力老队员的“油水”榨干,才考虑换人接班,仓促上阵。因此,在用人的实施步骤上,应采用主力阵容逐步更新,替补队员择机使用,年年渐进,岁岁替换的策略;每年更替一、两个主力,并由原来主力变为坚强替补,而不是大进大退,另起锅灶,重新搭班。这样,队伍才能永远保持水平稳定、实力不减、经久不衰的势头。在这个问题上,竭泽而渔,搞“大换血”,或杀鸡取卵,揠苗助长,都是不可为的。

  九、教练与媒体的关系

  风靡全球的竞技排球,作为社会文化领域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必然与媒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联网新时代,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协调与媒体的关系,是值得考量的课题。

  传统媒体的时候,教练和运动员面对媒体时是被动关系,媒体主导着舆论方向。 因此,面对媒体采访时,都操着一些“训练有素”的话术套路,一方面要树立正面的形象,另一方面要避免给本人或者所属单位带来不必要的不良舆论影响。由于是被动关系,被采访者的真实意愿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扭曲甚至完全背离。

  但在新媒体形式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突起,给个体的个人意愿带来充分自由的表达通道。而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表达,一方面可以展示个人的独特性,进而扩展个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因受个人知识、素养等因素的局限,一些口无遮拦的不为广大粉丝所能接受的观点,又容易给其本人带来纷扰,甚至影响到工作直至生活。

  教练员,尤其是名运动员,属于公众人物,拥有广大的关注群体,其个人的言行,和以往几近封闭的环境相比,几乎没有隐私而言。现在的运动员,个性鲜明,善于表达自我,他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践行者和推广者,享受着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为其带来的便捷和骄傲。而相对于教练员而言,由于所处环境,或已经成型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新鲜事物不断降低的敏感度,和年轻的运动员相比, 他们对新媒体形势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相对疲弱很多。

  反映到具体的日常训练生活中,一方面在新媒体形式下,教练和运动员的沟通日益紧密,信息传达更加有效,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运动员容易沉迷于微博微信,从而干扰了正常训练的作息及运动恢复, 进而影响后续的训练质量。而如何正确处理运动员的这种沉迷,在新老观念冲突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粗暴地没收运动员手机电脑,施行半军事化管理,只能是短时间某个阶段的特殊行为 不可以也不可能长期实行。如何引导运动员正确使用,其实是一个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而且不仅限于体育领域。但有一点,作为教练员倒是可以规范的,运动员在社交媒体所发布的言论不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不能因为价值观的向背而引发纷扰,继而影响到训练和比赛。成名的运动员更要自律,个人的哪怕是私人生活中的一点点瑕疵 在网络社会中也会被放大成为社会热点。同时,教练员还要为一旦发生此类状况,做好运动员的情绪疏导,帮助其走回正常的训练和生活轨道。

  笔者面对新媒体,其实也是个学习者,应对上述问题并没有很多实践和好药良方,但问题的存在却是事实。尽早提出,引起关注,抛砖引玉,探求良策,是广大从业者应有的态度。

  此外,还有技术与战术、进攻与防守、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等。这些课题,我曾先后发表在相关刊物上,这里不再赘述。

文: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