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协会 >   >  我国排球战术指导思想形成的背景与由来

我国排球战术指导思想形成的背景与由来

2017-05-22 中国排协

  引言:《中国排球网》2017年3月24日刊载拙文“略论我国排球战术指导思想”后,排球界友人向我建议,应补写一段关于战术指导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由来过程,让后来者了解我国排球来之不易的奋斗历程。我是过来人的“幸存者”之一,或许对此略知一二,于是再撰此文,作为上文的补充。

 

1956年中国男排在巴黎首次参加第3届世界锦标赛获第9名

男排照片后排左1是教练孙志安,右1是排球处钱家祥,右2是作者张然

 

1956年中国女排在巴黎首次参加第2届世界锦标赛获第6名

女排后排中间高个子是苏联女排队员丘金娜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男排在10次远东运动会上,曾与菲律宾队各分享5次冠军和亚军;但同40年代兴起的苏联和东欧诸国技术水平相比,只能望其项背。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排球运动技术水平,虽继承了九人排球一些好的技术传统(如快球、大力发球、鱼跃救球等),但基础比较薄弱,水平不是很高。

  1,学习老大哥。50年代,在当时形势下,包括排球界在内各行各业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1956年2—9月,第一次成立的国家男女排球队,请来了苏联专家格罗玛佐夫。他训练国家队,举办全国排球教练训练班,还出版他著作的排球书。同年9月,中国队首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锦标赛,我队“魔术般的快球”和“猜不着的二传”,在国际排坛初露锋芒,引人注目,并取得了男排第9、女排第6名的可观成绩。

  学习苏联排球技术与经验,对我国规范技术动作,丰富战术理论,改进教学训练方法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但它的某些训练理念,如对快攻战术的运用,同我们看法相左,因此训练中有时难免会发生碰撞或矛盾。

  2,效法日本队。1962年,日本女排异军突起,首夺世锦赛冠军,震撼国际排坛,颠覆了苏联和东欧排球队的一霸天下。它创造性地运用了飘球、垫球、滚翻救球等新技术,革新沿袭多年的训练方法,大胆采用严格刻苦、大强度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等方法。并先后共得6次世界冠军,成为各国排球队的马首是瞻。

  1964年,日本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夺魁后,教练大松博文带其“贝塚”女排8个队员来华访问。国家体委在上海召开由各地体委主任带领的全国教练员现场会,观摩学习中、日比赛,和大松博文带日本队和部分中国队员训练示范。其近乎残酷的严格要求和超强度的训练水平,以及中国队员奋力拼搏、咬牙坚持、不甘落后的精神,前所未见,场面震撼人心,观者无不为之动容。翌年,国家体委特邀大松博文一人来华,对四川、山东、上海和国家队组成的一个联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严格训练。这对我国排球更新训练理念、改革训练方法,提升训练水平,强化训练作风,产生着积极而深刻影响。当然,我们在学习日本训练过程中并非亦步亦趋,而是理智扬弃,取其有益东西,弃其不合理成分。

  3,看齐解放军。60 年代中期,体育界掀起学习解放军“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苦练过硬杀敌本领的浪潮。为此,国家体委提出了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科学训练方针。这对运动队的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作风培养、意志锻炼和技术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系列学习与实践活动,使我国排球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排球界上下有一股奋发图强打翻身仗的为国争光强烈愿望。因此,在文革前夕各地方队和国家队的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65年中国男女排出访苏、捷、东德等排球强国时,取得了胜多负少的好战绩,并具有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形势令人鼓舞。后因受文革严重摧残,1974年世锦赛我男女排分别跌至15和14名的历史最低点。于是上层毅然决定,为了养精蓄锐,“藏粮于民”,夯实基层,调动地方积极性,以备东山再起,就临时解散国家队。

  4,走自己的路。在学习他人与自身实践过程中,中国排球人一直在思考、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排球运动员具体条件与特点的制胜规律和技术发展道路。1958年首次提出的“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当时对排球训练规律的初步认知。

  1972年夏,国家体委排球处组织一个由多名教练、专家参加的调研组。通过调研与分析,对建国以来我国排球训练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总结,并撰写出总结报告,作为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的文件。总结报告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总结20年排球训练工作经验,并根据排球运动客观规律、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运动员具体特点,比较完整地提出我国排球战术指导思想,作为今后训练工作发展方向;二是制定3—5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青少年运动员,并组织全国排球大集训。

  言出行随,雷厉风行。同年12月,经过考察选定福建漳州作为训练基地,随即组织男女各6个青年队,进行为期100天的集训大会战。此后,包括成年队在内,每年都组织行之有效的集训,并陆续开辟了几个新的训练基地。

  5,集训大会战。排球搞大集训,是一个伟大创举。集训是个大学校,各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共同提高;集训是个大熔炉,可以锤炼技术,磨练意志,丰富智慧,增长才干;集训是个大赛场,可以以练为主,以赛促练,练赛结合,促进提高;集训是个大摇篮,可以发现幼苗,精心培育,系统训练,打造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当年球类司和排球处的领导张之槐、钱家祥等同志,在组织全国大集训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长期深入基层,蹲点训练基地,与教练员运动员同呼吸、共命运,研究业务,探讨技术,指点江山,解决困难。他们不愧是中国排球事业的勇敢开拓者和辛勤耕耘者。饮水当思源,如今斯人已逝,但其功绩长存,后人感念不已 。

  6,水到而渠成。经过多年集训的储备与积累,取得了几个主要成效:

  (1)践行战术指导思想。各级领导十分重视1972年三大球会议确定的战术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要求教练员必须在训练中遵照执行,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嗣后,1978年、1989年和2001年等几次全国排球训练工作会议上修改的战术指导思想,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2)形成多强对抗格局。从7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排球多强对峙、群雄争霸的格局逐步形成。当时全国联赛少有保持不败之队;男排有6个队、女排8个队都曾夺冠,没有一骑绝尘现象;女排前6名可与世界强队抗衡;1978年日本世界冠军教练山田重雄率“日立”职业队,到漳州基地同四川、江苏、福建等队进行两周训练比赛,在我国家队员未返队情势下,中、日多次交锋,我胜多负少。这与1973年他带“日立队”来访,横扫全国,未输一局,形成鲜明对比。

  (3)造就一批干练教练。集训,既出成绩,出水平,也出经验,出人才。在长期实践中造就出一批潜心学习、踏实敬业、精通业务、勇于开拓、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教练员。他(她)们日以继夜,勤劳耕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令人肃然起敬。“时势造英雄”。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当人们欢庆排球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永远不要忘记战斗在一线的地方队和基层体校的无名英雄们。

  (4)收获瓜熟蒂落硕果。水涨船高,“民富国强”;只有繁荣的地方队,才有强大的国家队。1976年底由戴廷斌和袁伟民教练执教的国家男女排在漳州基地重新组队,这批入选队员大都是4年前初次集训的青年军。仅经一年磨练,1977年11月在文革后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中,中国队就获得女排第4、男排第5名的超历史成绩。再经历4年奋斗,中国女排终于在1981年11月16日荣登世界冠军宝座,并连取五连冠,此后又勇夺4次世界冠军。男排亦曾获得两次世界杯第5和一次世锦赛第7名。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男女排 “球星”。

  中国排球界从长期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特点的训练路子,形成切合实际的训练理念,掌握卓有成效的制胜规律,取得引人注目的业绩,并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断发展,延续至今。其中虽有过起伏与挫折,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成竹在胸,充满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历史,缅怀过去,可以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启迪后人,催人奋进,开创未来,筑梦明天。

文/张然